close
從古自今,「人定勝天」這個成語幾乎已經成為所有中國人共同的信念。不管是念書、工作、事業,或是工程領域及醫藥研究,都是以此為激勵的代名詞。甚至在先進科技的加持之下,各項數字結果及價格預測的真實性,似乎也成為眾人膜拜的神話。

話說國內油價在4月1日大幅調漲之後,到6月18日為止,已經是連11次調降,理由是國際油價的持續走跌。因為油價調漲,再加上15日開始的電價調漲,讓國內物價蠢蠢欲動,讓馬英九「世事難料」的說詞,讓全國民眾氣憤難平。

在這麼多評論之中,也有人對馬英九及中油相關決策人員「抱不平」,認為油價真的是「難以預料」。因為影響價格的變數太多(例如天災、戰爭…等人力不可抗拒的外力),再加上供需角力互相拉扯所致,所以「任誰也說不準」。

這位專家還舉例在年初時,國際各主要機構-包括美國能源部,無不預測油價看漲。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石油期貨價格,2月份衝到美金110元,3、4月也都在100元以上。其時,各機構預估的年內油價,最高為每桶美金119元,誰也沒想到接下來出現連十跌的情形。

另外,上星期因為各地方政府大雨後宣布停班、停課的時機不對而引發民怨,對此,馬總統在13日進一步下令:日後氣象局必須在凌晨4點發布預測,以便讓地方政府最晚在5點半之前宣佈是否停班停課。

還有一則外電的小篇人物新聞,在莞爾一笑中卻有著令人諷刺的傷感。根據香港《太陽報》報導,紐西蘭一名69歲,叫法蘭克的男子,前年被診斷罹患癌症末期之後,過去與妻子一向省吃儉用的兩人,覺得不想再這麼省下去了,索性換個角度過日子,四處玩樂、揮霍度日。不但與妻子花光畢生積蓄,而且還到處借錢大肆揮霍。

但是,人算似乎不如天算,沒想到今年2月,法蘭克的醫師向他表示,先前的診斷有誤,他其實沒得癌症。不過,法蘭克卻已經欠下鉅額債務,老來還要面臨人生的另一個大難題。

以上雖然是不同的新聞事件,影響程度也有差異,也或許與投資理財不完全具關聯性。但卻突顯一個相同的事實:現代人相信所謂的「先進科技」及「數字」的心態,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然而,過於相信先進科技及數字之下,可能會有兩種一般大眾所無法預期的嚴重問題。其一是「在事實尚未發生之前,它永遠都指是預測的數值,絕不代表數字一定為真」。

舉例來說,投資人總相信公司、分析機構所提供的財務預測資料,以及各種趨勢報告,其實都有一個「純假設」的成份在裡頭。也就是說,當其他變數不改變的前提下,這樣的預測才可能真實發生。

多數投資人也許並不了解:這個世界不可能像實驗室一般,只容許其中一項因數改變。所以,當有太多變數相互牽制、拉扯之下,原本實驗室裡所求出的預測值,就可能與事實嚴重悖離。這也是為什麼投資人太過相信預測報告,下場卻常常以「傷心」收場的主要原因。

另一個過於相信科技與數字的問題在於:數字及科技都是死的,但解讀的人卻是活的。而同一個數字或科技儀器下所顯示的狀態,經由不同人的判斷後,所產生的結論就會出現差異。

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凡是人,都會有誤判的時候。就像筆者去各醫院採訪醫生時,「儘管面對的是同一份報告,10個醫生的解讀就有可能出現10個不同的見解」一樣。

其次的原因是:數字也可能因為發表人的身份,而遭到一定的扭曲。就以前面所舉的油價預估為例,果真是「世事難料」嗎?也許這話是真的如此,但是,國際原油供應主要掌握在OPEC手裡,但是計價貨幣必須使用美元,也等於是決定國際油價的幕後大老闆還是美國。

更何況美國是用戰略的思考來決定油價,油價的高低在美國領導人心中,是用來達成不同的階段目標的。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美國能源部的話或許都需要打個折扣,更何況是過去早已多項「紀錄不佳」,曾經千方百計讓投資人「上當」的各大機構的預測?

在投資理財的領域中,如果投資人還是專門以這些機構的「浮面資料」,當做投資決策時的重要依據,老實說,若想要有不錯的結局或下場,恐怕是有一定的困難度。

回到國內投資人最關心的投資議題上,最近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歐債問題上,從希臘的問題反覆無解,再加上後面還有西班牙、義大利,甚至法國…,也等著一一爆發,讓全世界投資人的神經,都跟著事件的演變而上下起伏。

但總的來說,歐債問題持續無解,既不會造成嚴重問題(因為全世界都沒能力承受),也不可能變好,在問題依然「無解」之下,最後也只能繼續「擺爛」下去。

也就是說,市場三不五時就會因此而「大幅震盪」一下,等到雲淡風清時,才又大漲、恢復一些。只不過,除了德國等幾個經濟競爭力強大的少數國家之外,其餘經濟體已經難逃「逐漸凋零」的既定軌道。

至於台灣本身,最值得關注的還是在於「是否出現通貨緊縮」的重點上。當然,目前無論從民眾「油電雙漲帶動萬物齊漲」的親身感受,或是從廣義貨幣供給額(M2)的增幅來看,似乎都是通貨膨脹的定論較多。

關於通貨膨脹的定義,關於通膨的成因,各學派間的說法不一。貨幣主義學派認為是因為「央行及政府大量印鈔票(例如之前美國的QE1、QE2量化寬鬆政策)」;新凱因斯學派則認為有「需求拉動(供不應求)」、「成本推動(例如油價上漲)」及「固有型(例如工資拉升)」。

如果單從以上幾個形成的原因,似乎很容易把這次油電雙漲,與通膨做出連結。但國際上則常用「M2/GDP」,做為預測一國是否有通膨的指標。依照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管理原則,廣義貨幣供給額M2佔GDP的比重未超過80%,基本上可以判定是健康的。

根據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林建山之前所做的統計指出,我國2011年第一季的這項數字,已經達到了259.3%,是所有亞洲國家之最。已實施兩次量化寬鬆政策的美國是68.15%;就算高印鈔國家的日本和南韓,也分別只有159%和147%。

單從這樣的數字來看,或許可以說台灣具有「十足」通貨膨脹的態式與本錢。不過,國內通貨發行量快速成長的結果雖然單一,原因卻有很多種。其中一項重要的因素便在於:在國際間流動資金的走向。

簡單來說,流通在外的新台幣都是由中央銀行所發行,當國外熱錢湧入國內時,央行必須一手大舉買匯,另一手則大量釋出新台幣。如此一來,市場上就會出現過多而泛濫的新台幣。

然而,國際資金流動如潮水,它總是往最有利的方向移動,而且常常是來去只在「一眨眼」之中。只要一國的經濟表現變差、投資市場無利可圖…等因素,資本外逃的範圍不只限於國際游資,還有可能包括本國的資本。

因此,不論是當資金快速向國外移動之下,國內的貨幣供給量減少;或是國人因為薪資收入「倒退嚕」而減少消費後,可能造成的物價下跌,都讓少數分析及研究人員開始擔心:台灣也許不會出現政府或許多專家擔心的「通貨膨脹」,而是更為嚴重的「通貨緊縮」。

書本上關於通貨緊縮的定義是:經濟成長率低落,再加上物價指數下跌。由於國內主要受到出口不振、固定資本投資衰退所拖累,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已跌至0.36%,出口則是罕見地呈現負4%的成長。

這也是2008金融海嘯發生以來,成長力道最疲弱的一次。儘管國內主計處等研究機構樂觀地認為,下半年經濟可望回溫,而出口則有條件回到正成長,但也可能只是個位數的增長而已。

一旦通貨緊縮來臨,不僅政府的財政赤字問題更加嚴重(通貨膨脹可以讓債務「輕鬆變不見」;但是,通貨緊縮則會加重債務的負擔),投資人不是去做任何投資,而是以「現金為王」的態式努力握有現金。

如果市場悲觀氣氛如此凝重,國內投資人是否還有其他可以躲避風險,甚至是積極創造獲利的空間呢?從各種跡象看來,避險資產長期流向美國的態勢應該不會改變。

就算信評公司有可能調降美國的債信評等,但是放眼全球,歐元區深受歐債危機重傷;日本已經衰落超過20年,也還沒有起色的徵兆;金磚四國也跟著一一中箭落馬,還沒有一個重量級經濟體,可以取代美國的位置。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投資人對於自己下一步,甚至未來數年的投資佈局,相信應該會清楚而易於決策。

至於美國市場的投資,到底是放在股市或債券?以現階段美國經濟時好時壞的數據來看,投資股市的誘因並不如債券搶手。假設美國持續推出類似量化寬鬆的政策(QE3),短期內也許能讓游資再在美國以外的新興市場,掀起最後一波的退場熱潮(主力大戶把價格炒高,讓自己在價格高檔順利出貨),相當值得投資人注意。

本文出自網路小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每天領美金真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